

磐政發〔2020〕3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磐石、明城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辦、局,各有關單位:
現將《磐石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續建設規劃(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抓好落實。
磐石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27日
磐石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后續建設規劃(2020-2022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吉林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續建設規劃(2020—2022年)》,鞏固我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進一步做好后續建設工作,推動我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加強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續管理工作的要求,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有效統籌資源,加強設施建設,提高群眾文化滿意度,助力鞏固吉林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
二、建設目標
到2022年,建成覆蓋城鄉、均衡發展、便捷高效、多元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吉林省先進水平,設施布局合理,覆蓋均衡。
——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內容豐富、形態多樣、品質優良、供給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工作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取得新突破。政府、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更加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和產品更加豐富,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新常態。
三、重點任務
(一)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1.提升市鄉鎮級公共文化設施水準。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網絡健全。加大圖書館建設力度,圖書館各項設施明顯改善,公共圖書館人均占有藏書0.8冊以上;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年增新書0.05冊以上;人均到館0.4次以上。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全部達到部頒三級以上標準。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性館辦文化服務活動,積極開發讀書閱報、輔導培訓、文化展示、非遺傳承、文藝演出、文化宣傳、文學導讀等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切實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鄉鎮(街道)建有獨立設置的綜合文化站,設施建設、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管理服務等達到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和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等文件的要求。
2.優化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提升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期間已建成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通過開展鄉鎮文化站評估定級、綜合治理等工作,促進鄉鎮文化站建設提質升級。鄉鎮(街道)、村(社區)普遍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資源充足、設備齊全、服務規范、供需相適、保障有力、群眾歡迎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
(二)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1.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和吉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公布當地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并組織實施,標準要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緦崿F每個行政村每年看12場以上電影。組織開展送戲劇、送演出進鄉村活動。
2.提升農村和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根據本地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明確基層和貧困地區服務和資源缺口,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集中實施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3.保障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設有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務工人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將務工人員文化建設納入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公共文化機構、社區和用工企業為實施主體,滿足務工人員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
4.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水平。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建立健全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制度和服務規范,完善公共文化機構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公眾文化需求的征詢反饋制度。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開展館際合作,推進本地公共文化機構互聯互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性館辦文化服務活動,積極開發讀書閱報、輔導培訓、文化展示、非遺傳承、文藝演出、文化宣傳、文學導讀等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切實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5.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繼續開展流動服務工作,圖書館每年下基層的流動服務次數不低于40次,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10場以上,流動展覽8場以上。進一步發揮文化館、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作用,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堅持舉辦“石城之夏”廣場演出、“石城之夏”舞蹈大家跳、紅歌大家唱系列廣場活動、市民文化節、農民文化節、“元旦春節元宵節”系列節慶活動等品牌性公益文化活動,以公共文化機構、社區和用工企業為實施主體,側重滿足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實現年舉辦各類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動突破50場、受益群眾突破10萬人、群眾文藝骨干參與人數突破1000人次的活動目標。
6.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整合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教育等部門資源優勢,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和部門有關要求,達到相應標準,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延伸和有力補充。
7.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帶動效能。充分發掘滿族、朝鮮族等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結合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內涵、搭建平臺開展活動,延伸地方特色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推進公共文化與創意、旅游、體育、商貿、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新空間、提供新動能。
(三)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
1.豐富數字資源庫內容。進一步充實和豐富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地方特色資源庫的品種結構??h級公共圖書館可提供服務的數字資源不低于4TB。
2.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鄉(鎮)、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配備數字文化設施,具備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基層群眾可以通過固定上網終端、網絡電視、手機等多種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數字服務產品,以及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的數字服務資源。
3.繼續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強化數字文化館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數字博物館建設、直播衛星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家書屋、城鄉電子閱報屏等項目,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
(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
1.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2.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捐贈產品等方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3.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政府有關部門對公共文化志愿服務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支持,落實管理評價、教育培訓和激勵保障機制。公共文化機構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注冊招募、服務記錄、保障等機制,組織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結合磐石市實際,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冊招募、服務記錄、管理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探索實施具有地方或行業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4.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對接文化和旅游消費城市試點工作,促進文化消費。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通過票價補貼、劇場運營補貼等方式,支持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或門票。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
5.培育和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社會組織。實施群眾文化團隊扶持項目,形成群眾文化團隊建設運行長效機制,建立群眾文化活動交流平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
(五)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建設
1.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機制。落實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續建設的協調機制,加強對各類重大文化項目的統籌實施,提升綜合效益。
2.完善公共文化機構管理運行機制。積極推進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建立法人治理結構。
3.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多元評價機制。把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結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價制度,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補貼或獎勵考核對象的重要依據。對重大文化項目資金使用、實施效果、服務效能等實行監督和評估。落實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
4.落實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視本級財力狀況,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測算公共文化服務經費,逐步納入本級預算,合理安排當地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需的資金。人均文化事業費(按常住人口計算)力爭處于吉林省領先水平。
5.完善人才建設長效機制。結合機構改革,落實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配置專職管理人員、每個行政村和社區至少配置1名公共財政補貼工作人員的要求。加強人員培訓,把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納入干部培訓計劃和當地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教學體系,縣級公益性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15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5天,縣、鄉、村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遠程網絡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50課時。加強業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每個社區、村業余文藝團隊不少于2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磐石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作用,進一步明確后續建設目標任務,切實加強目標責任管理,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定期由市分管領導或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示范區后續建設和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關工作。
(二)強化過程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示范區后續建設的指導。繼續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市對鄉鎮(街道)績效考核范疇,加強對各鄉鎮(街道)后續建設工作完成情況的監督,特別是對過程管理要進行有效的監管。
(三)發揮示范作用。要進一步總結我市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所形成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的經驗和亮點,繼續推廣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挖掘新的公共文化建設典型經驗。加強同其他?。ㄊ?、區)創建城市的交流,不斷提升我市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營造輿論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及時報道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典型經驗和好的做法,重視和做好國家層面和省級以上媒體的宣傳工作,為我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續建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